一夜过后,大家都知道了那个从中专走向世界的女生,姜萍。
姜萍,17岁,就读于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。在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名单中,她位列第12名,同时是所有入围者中唯一一个女孩子。
对于从小就被灌输“名校概念”的中国人来说,看到下面这份名单是很震撼的,在满眼顶级院校之中,竟然有一个中专出身的女孩子,这直接重创了我们脑子里坚固的名校思维,直观意识到世界上真的没什么不可能。
已经有博主梳理了姜萍的故事,我在此简单复述。
从初中开始,姜萍的数学成绩就很突出,最明显体现在最后一道大题上,在别人只能靠写一个“解”字得两分的时候,她可以轻而易举做出来。
但对于中国家长而言,一门成绩优秀不能代表什么,大家追求的是全面发展。所以姜萍和众多学子一样,一直被教导“不要偏科”“即便是高考,数学也只是150分”……
最终姜萍考上了一所中专,上了中专之后她仍旧痴迷数学,和其他同学相比就显得很奇怪。大家想一想也能猜到,上了中专之后不太会有人钻研数学,大家只是想着把专业读好,然后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。
但数学老师王闰秋发现了姜萍的过人之处,给了姜萍一本全英文的《偏微分方程》,姜萍靠着手机翻译和一本英汉词典自学了三分之一。
再后来老师王闰秋又给姜萍推荐了《高等数学》《数学分析》等专业书籍,中专的教育资源有限,姜萍只能自己啃下这些知识。
这个过程一定是很难熬的,在中专啃高等数学仿佛是一个异类。
一次偶然,王闰秋告诉姜萍全球数学竞赛是没有学历门槛的,于是姜萍决定去试一试、在顶级院校的学生圈子里闯一闯。
结果一闯就闯到了现在,她一个中专生杀出了一条路,成为决赛圈里的一员。
我昨晚深夜看完这个故事,无限感慨。
我越发相信“天赋异禀”这个词,有些人确实是天选之子,具备极强的逻辑思维。就像姜萍,数学对她而言更像是一个游戏,她享受解题的过程,最终解出答案她会感到由衷的兴奋。
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而言,数学卷子的背面就是一场噩梦。高考那天,我爸妈交代最多的一句话是:会不会都要写满!老师说不定心软给你个辛苦分!
你看,我等普通人面对数学就是如此的手足无措。
那天我和小王去看电影《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》,小王说他小时候很少有这种幻想画面,我瞪大了眼睛问“怎么会?我直到现在都会有!”
我小时候写作文会幻想画面,出来游玩会在脑海里补足故事,甚至我现在30岁了,每一篇文章在我脑子里都是有颜色的、是有生命的,我很难解释那种感觉。
那一刻我意识到老天给每个人的特质都不一样,有些人数学好,有些人擅长写东西,有的人则特别会做手工……但之所以大部分人成为了普通人,是因为没有遇到那个特别的节点让这些特质发挥到最大程度。
我最好的朋友高考数学148分,语文58分,她就是脑子特别活的那类人,但最后被家长压着念了个护理学校,如今在老家当护士。
当然了,这种结果也很不错,过上了安稳的生活,但我有时候会想,如果当时我这朋友遇到了一个大神愿意带着她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子,她如今的人生会不会有所不同。
姜萍确实很厉害,几千万中挑一的厉害,但她也很幸运地遇到了那个“人生节点”。
她遇到了一个好老师,老师王闰秋没有因为她是中专生而下意识判定她不用学太多数学,有时候自上而下的“差不多就行了”思维很害人。
并不是所有人都配称之为“老师”的,有的老师真的在育人,但有的老师只是在完成工作。其实很容易想到如果姜萍遇到的是另一类老师会有怎样的境遇,可能对方会告诉姜萍:中专把专业学好有个出路不错了,数学不挂科就行。
往深了说,姜萍遇到的数学老师一定是个很好的人,没有因为姜萍是女孩子而判定姜萍学不好数学。
我的初中数学老师总觉得女孩子学不好数学,特别偏袒男生,男生捣乱会被她说“你看数学好就是脑子活”,初三有次考试前几名都是男生,她说“越到高中越能凸显男生聪明”。我相信,这样的老师一定不是孤例。
姜萍有现在这个成绩是环环相扣的,少了任何一环都不行。其中需要姜萍的天赋和努力,也需要碰到那个愿意一再给她推荐《高等数学》的老师。
人生是很奇妙的,全球数学竞赛是属于顶级院校学子的游戏,是普通人不会接近的圈子,如今这场游戏参与者有了姜萍,更能印证人生的奇妙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下一步会遇到什么人,不知道这个人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。
祝福姜萍,祝福数学老师王闰秋,他们一起“撞”出了这个世界很美好的一瞬。
希望姜萍能在总决赛中取得好名次,加油。